【第888期】张红琢:11年为980多位烈士找到“家”
张红琢.jpg
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转眼间,张红琢已从不惑走到知天命。“只要身体允许,我想这辈子我都放不下了。”如今,能让烈士魂归故里,已经不是张红琢当年的一个小小的愿望,而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57岁的张红琢是唐山市路北区钓鱼台街道张各庄社区的一名居民,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2007年,他上网时无意间点开了“中国寻亲网”,发现这家网站上公布了一份《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其中记载的866名解放军阵亡将士中,有28名唐山籍烈士至今无亲属认领墓地。丰润、乐亭、迁西……烈士籍贯一栏中那些熟悉的地名, “这些人,都是我的老乡啊!”想到英雄们长眠在异地几十年,却始终没有亲人去看望,张红琢坐不住了,顿时萌生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念头。

  他是个急性子,决定了的事就要马上去干,随后,张红琢把从网上下载的烈士资料按县区分开,打印成册,还专门跑到唐山市路北区民政局开了封挺正规的介绍信:“兹有我区居民张红琢到贵处查询你县牺牲的烈士亲属,请接洽为盼。”张红琢的想法很简单,找烈士的资料,肯定得跟政府部门打交道,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又谁也不认识,不拿张“公家的证明”心里总是没底。唐山市路北区民政局挺支持,二话没说就把介绍信开好了。万事俱备,张红琢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寻访的历程。

  11年为980多位烈士找到“家”

  办公桌上,各个城市的革命烈士名册厚厚一堆;书橱里,县志、市志,寻亲书信、感谢信应有尽有;鞋柜里,几双穿过的胶鞋是每次出发的必备品;墙上的几面锦旗也在诉说着烈士家属的心声。唐山市路北区张各庄社区管理中心张红琢的办公室,顿时被迎面而来的温暖包围,办公室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张红琢为烈士寻亲的气息。

  “我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我的第二职业,从没求过回报,烈士墓前的团聚就是我的愿望。”眼前的张红琢,已经57岁的他在11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的大江南北,走访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安微、浙江、江苏、天津、北京、朝鲜等地200多个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拍摄30000多墓碑,查阅不计其数的烈士名册,筛选核对、寻找各省市的烈士家属,每年发出数百封寻亲信。由于经常要去乡村寻找,为了方便,即使是宁夏、甘肃这样偏远的地方,他也都亲自驾车去寻找。凌晨三四点,披星戴月就出发了,晚上天黑了才能找到住处。一晃11年过去了,张红琢每年奔走在寻亲路上的时间都要几个月,而提及11年来为寻亲自己花费了多少钱时,老张淡淡一笑,“从没想过,也不用想那些,因为我自己愿意做这件事,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

  时至今日,张红琢从为唐山籍烈士寻亲,到为全国各地的烈士寻亲,11年来一直和各省市新闻媒体、社会好心人一起无偿、义务为在抗曰战争、解放战争、广西湖南剿匪、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寻找亲人,或为烈士的亲人寻找烈士的安葬地。到目前为止,已为甘肃省、安微、福建、宁夏、江西、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天津、北京、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浙江、江苏、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省等地980多位烈士找到家。980位忠烈在张红琢的奔走和找寻下,终于在几十年的长眠地等来他们的亲人,一抔黄土,一杯烈酒,无尽的泪水和呢喃,告慰着那些为现在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们。

  无悔付出,只为墓碑前的团聚

  每一段有意义的生命旅程,都需要无悔的付出。“可能别人体会不到,我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有说着感谢的,有来求助我的,尤其听到年岁很高的老人的声音时,我都觉得如果没能帮他们找到亲人的安葬地,是我一生的遗憾。”不善表达的张红琢坦言,不是每位烈士都能找到亲属,可他一直在努力着。“张红琢为太原战役牺牲的唐山籍烈士寻亲”、“张红琢为11名石家庄籍烈士寻亲”、“张红琢为衡水籍烈士寻亲”、“5名湖南籍烈士墓在唐山”等等,打开搜索引擎,有关张红琢为烈士寻亲的新闻从未间断过,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寻亲路上,是数不清的艰难和阻隔。“我刚刚兴致勃勃地开始为太原战役牺牲的唐山籍烈士寻亲的时候,就被一个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狠狠地拒绝了,那真是含着眼泪走的。”张红琢说,他不怕长途跋涉,不怕吃苦受累,就怕被拒绝。他便开始在唐山各县区寻找烈士亲属。“我爱人那时候极力反对我做这件事,在寻找成功几次后,我渐渐地说服了她,她最终也愿意和我一起去寻找。”张红琢说,那是妻子第一次和他一起去查阅烈士英名录,当时就被民政局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轰出了门。“心里委屈,又不敢和爱人说,当时的滋味难以形容。

  在张红琢的电脑里,看到一个个类别分明的文件夹,走访过的每一个烈士陵园作为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满陵园的所有墓碑的照片;根据烈士墓上的碑文所写的部队番号或籍贯,到籍贯地寻找烈士英名录,进行核对。对于没有具体部队番号,或没有登记详细籍贯,或因笔误登记与现今不符,或姓名和地名音同字异的,张红琢还要反复地对比分析,确定烈士家乡。这么多年,只要闲暇的时候,张红琢就要把记录的碑文资料与烈士英名录对比,为此还落下了眼疾。“查史料、分析核对是非常费工费神的事。”张红琢说,有时一个地方要跑好几次,才能最终确定,确实是一个繁杂的工程。

  而相对于电脑前的细致工作,长途跋涉对一位57岁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尤其是遇上恶劣天气或路况不好,更是要冒生命危险。2012年的3月20日,张红琢日夜兼程,赶到鸭绿江边的宽甸县革命烈士陵园。刚刚下过雪的辽东地区最低气温零下18摄氏度,为了拍下烈士墓碑的资料,张红琢不顾陵园大门紧锁,一下从旁边的栏杆跳进了陵园,一口气拍完几百个墓碑。拍完后,手指头已经冻僵了,连打弯都打不了了。

  其实,最让家人担心的是张红琢的身体。“我心脏不好,胃也不好,有时开着车,心脏就疼,我随时都要带着药。”为了能让张红琢更踏实地为烈士寻亲,妻子李令军大多数都要一路陪同,“她是担心我路上身体吃不消,她在身边也好照顾我。”说起妻子,张红琢一脸的感激和愧疚。“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也不会这么执着。

  11年来,张红琢走过多少地方,进过多少烈士陵园,吃过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他却记着每一位烈士的亲属在得知亲人安葬地后的百感交集和对他的千恩万谢

  为烈士寻亲,这辈子放不下

  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转眼间,张红琢已从不惑走到知天命。“只要身体允许,我想这辈子我都放不下了。”

  如今,能让烈士魂归故里,已经不是张红琢当年的一个小小的愿望,而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即使没有人求助我寻找,我也会去主动走访烈士陵园,为他们找到亲人。”

  每到一个地方,张红琢都要和看墓的老人聊上一会。“陵园里长眠的都是英烈们,他们为国捐躯,战死疆场,可是却几十年孤寂,没有亲人的拜祭。”听着老人讲起英烈们的故事,再亲眼看着那孤零零的墓碑,张红琢的心隐隐作痛。“我能为唐山籍的烈士找到家,也要为各个地方的烈士找到家。”为了这个目标,张红琢不断地走访烈士陵园,东三省的烈士陵园,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这句关于对待英雄的话他是最认同的。现在,他还在继续为烈士找家园,因为“一头是思念,一头是孤寂。”他要做的还有很多——让更多烈士回家,让更多的烈士亲人在墓碑前相聚。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陈 博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