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期】李瑞兰:老党员发挥余热 成立"老年打工队"传递正能量
李瑞兰.png
1927年,李瑞兰出生在河间市兴村乡龙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几十年来,李瑞兰一直把帮助他人视作己任,助人为乐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927年,李瑞兰出生在河间市兴村乡龙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几十年来,李瑞兰一直把帮助他人视作己任,助人为乐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只知道他们都是亲人

  1939年,日寇开始对华北平原展开疯狂的扫荡,龙关村被包围了。村子里挖了许多地道,李瑞兰家有两个地道口,常有八路军伤员在她家养伤。她说:“有些八路军叔叔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都是亲人。”

  一次,四小队的部分伤员在家里养伤的时候,日本鬼子来了,父母带着伤员钻进地道里面去,留下12岁的李瑞兰和年迈的祖父母放哨。此时,两个鬼子要来到家里搜查,为了把他们引开,机智的李瑞兰拔腿就往与家相反的方向跑,鬼子发现异常赶紧追赶。为避免鬼子起疑心,她故意把脚步放慢,当鬼子追上她,用刺刀指着她的胸口,问她为什么跑,她说:“没有,我去找喃娘。”她用机智和勇敢把日寇引开了。

  在那个民不聊生、缺衣少食的年代,李瑞兰利用年龄小作掩护,走东家串西家,把能够搜罗来的粮食放在衣襟下面,偷偷带回家给八路军吃。

  李瑞兰一家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赢得了养伤的时间,两个月后,最后在上级的安排下,四小队安全撤离。

  从此,党组织知道了龙关村有爱国革命的一家人,有机智勇敢的李瑞兰,来她家的八路军战士更多了,她家的地道掩护了太多的“亲人”。

  在与八路军接触的过程中,十几岁的李瑞兰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凛然正气,那种为了革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她幼小的心灵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震撼,一颗红色的种子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她决定要向这样一批人靠拢,要向这样一批人学习,在黎明前的暗夜里,她看见了闪闪发光的党徽,看见了迎风飘扬的党旗,她愿意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无所畏惧的前进。                      

  最高兴的事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15岁的李瑞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对她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考核,认为李瑞兰虽然年龄小,但是已经具备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符合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

  入党后,党支部委派她担任村里的妇联主任,她组织妇女们为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做衣帽鞋袜,照顾受伤战士。她从不嫌脏、嫌累,任劳任怨。

  1945年,18岁的李瑞兰出嫁了,嫁给了一名退伍军人。当时李瑞兰已经被党组织任命为支部委员兼妇女主任。但家庭并没有成为她革命工作的牵绊。有一年洪水冲向龙关村,李瑞兰率先拆掉自家房屋,把檩木撤下来,用来抗洪。她还号召妇女们解放思想,带头剪去长辫子;她调解村里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帮助他人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60年代初期,为增加社员收入,支援新中国建设,在李瑞兰和其他村干部组织下,成立了龙关村织布厂,李瑞兰担任织布厂办公室主任。

  建厂初期,摆在李瑞兰面前的既不是生产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产品的销路问题,而是社员的管理。30多名工人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化来的,从农民到工人,从自由散漫到按时上班,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三班倒,工人们不适应。李瑞兰苦口婆心的劝说、亲力亲为的垂范,边干边摸索,终于使织布厂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健全,效益逐年攀升,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指标任务。

  响应号召回归农民

  8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多劳多得。李瑞兰认为:在和平年代,有党的好政策,一个农民踏踏实实的种地,能收获更多更好的粮食,不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吗?于是,她离开了工厂,回到村子里种地。

  每天天不亮李瑞兰就下地干活,星星出来了她才回家,她手上的老茧又硬又厚,但她从没想过偷懒。由于勤奋,她学会了耕地、种地、浇地、收割等所有农活儿。无论是割麦子时腰疼得直不起来,或者打麦场时皮肤晒得脱皮,又或者扬麦粒时胳膊又肿又疼,她忍受着全部疲累和疼痛,一直领先于他人。

  因为李瑞兰的辛苦劳作,她家的粮食产量是村子里最高的,上缴的公粮是最好的,李瑞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勤地不懒。

  成立老年打工队

  李瑞兰70多岁的时候,发现到了农忙季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不来,家里的老人精力有限又忙不过来,成熟的庄稼来不及收割都烂在地里。看到这种情况,李瑞兰很是心疼。她不顾家人的反对,组织村里赋闲在家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们,成立了“老年打工队”,她担任队长。队员一共十来个人,平均年龄70岁。他们去田间地头甚至农户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他们一边干活儿一边高唱革命歌曲、讲原来生产队时的趣事,累了,躺下就休息。老人们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特别珍惜粮食,对待庄稼就像对待孩子。干起农活儿来,不拖拉、不浪费、不惜力、不计报酬。老人们勤劳、俭朴、乐观、实诚的精神感染了村子里许多人。

  李瑞兰带领的“老年打工队”非常受欢迎,村里的窑厂邀请他们去看管砖坯。“老年打工队”的成员每人骑一辆三轮车,统一戴着白手套,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整装待发,安静有序,劲头十足,很多人都为他们拍手鼓掌,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1927年到2018年,李瑞兰已经是91岁的长寿老人了。从1942年到2018年,李瑞兰已经是7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但无论是在战火硝烟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她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心。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陈 博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