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期】贾志修:“剃头爷爷”五十二年理发不要钱
贾志修.jpg
“他是个大好人,这是俺村公认的。他老哥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了俺村的村风、民风,我们将时刻以他为榜样,让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真正成为西仝庄的精神名片。”村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贾志修,男,现年72岁,鸡泽县双塔镇西仝庄村人。1965年参加工作,在本村小学任教,2006年退休,教龄长达41年。1966年至今,他自备理发工具,连续52年为全村小学生和孤寡老人义务理发。尤其是近些年,他自建“上门服务日程表”,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从未收过一分钱,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剃头爷爷”。

  一、孩子眼中的“好爷爷”,理发辅导不要钱

  他19岁参加工作,一直在西仝庄小学任教,直到退休。那时,村里没有理发馆,孩子们一个个头发长了没人打理。他暗下决心要学理发技术,他自己买了剃刀,后来换成推子,从此开始了长达52年的义务理发历程。“一开始只会理光头,干了一年学会了推平头。”不光学校的孩子,就连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找他理发。

  几十年来,他的理发工具换了一套又一套,购买维修工具的费用不知花了多少,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收取过理发费用;几十年来,他的学生一茬茬毕业,他教了父亲教儿子,教了儿子教孙子,西仝庄几乎人人是他的学生,学生、学校、教育也成了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尽管早已退休,他仍舍不得学校,主动要求义务在校值班。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中午1点,他都按时开门迎接学生、清扫校园,课间还为孩子辅导作业。“只要给孩子们在一起,我的精气神就感到无比旺盛。”他用朴实的语言形容了自己的感受。

  二、老人眼中的“大好人”,按月上门不间断

  他在多年理发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老年人尤其是卧床老人的生活的不便。他亲自上门,与这些年迈或残疾或因病卧床的老人主动达成服务承诺,每月定期上门理发。

  每个月的农历初二,是他跟德文约定的“理发日”,吃罢早饭,他骑上自行车,来到了康德文家,阳光下他搬来椅子,搀扶着德文坐好,给他披上自带的塑料布,便开始了理发。75岁的康德文9年前得了脑梗,留下了后遗症,子女在外地常年不能回来,一直靠老伴伺候。“别的事还好办,就是村里没有理发馆,理发还得去镇上,上车下车难得很。”他知道后,带上工具就来到德文家,并将每月初二的日子定了下来,按月上门,从不间断。

  初二是德文,初八是生财,在他的心里装着一本“服务日程表”,这是他和这些腿脚不灵,甚至是卧病在床的老人的约定。“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成辈子做好事,他做了一辈子好事,他是俺们村的大好人。”这是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对他的评价。

  三、邻里眼中的“热心肠”,助人解困不图报

  除了日常为村里的老人免费理发,前几年他还义务照顾了一位无儿无女的许姓老人。许老汉唯一的弟弟在湖北工作,常年不回家,老许因患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默默担起了照顾老许的重任,坚持每天抽出时间给他做饭,并一口一口地喂饭;衣服脏了洗衣服,隔三差五擦身子,就这样一直伺候到老许谢世。

  他的邻居、当年的学生贾勤莲回忆起1966年的地震,“当时的学校是在一间破庙里,地震一来,庙里的房脊都掉了下来,大街门也眼看就要倒塌。那时我才十来岁,贾老师怕砸伤我们,一个个抱着我们隔着墙头递了出去。贾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负责任、爱孩子的好老师。”

  他还是村里的义务清洁工,除了将自家的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门口巷子和街道的卫生他也是经常地义务打扫,巷子虽窄,但干净整洁。

  “他是个大好人,这是俺村公认的。他老哥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了俺村的村风、民风,我们将时刻以他为榜样,让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真正成为西仝庄的精神名片。”村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杨计品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