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期】白玉国:执着坚守深山21载的痴情教育人
白玉国.jpg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在我手中一点一滴建起来的,早已经舍不得。”20多年的坚守,白玉国对学校、对学生有着极深的感情,“只要学校在,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沉下心来做教育,本本分分做老师,是白玉国一生永不改变的誓言。
  白玉国,男,满族,群众,197612月出生,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现任教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架子山教学点。1998年中师毕业后,他就来到这个只有三百多口人的大山里的小山村,已整整21年。这是一所单人独校的教学点,白玉国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还是教学点负责人。

  1998年的开学季,白玉国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穿过一条人工开凿的隧道,才见到了人生第一个工作岗位。然而,眼前的一切真的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裂了纹的危房,大雨冲垮的小操场,面临坍塌的厕所。如果不是就在眼前,真的很难想象,这就是他即将要工作的地方。但白玉国没有退却,他知道,这里才是最需要他的地方。是淳朴的孩子和渴望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的家长,让他没有犹豫,毅然留在了这个让他“忧心忡忡”的山乡学校。

  留下,说起来容易,经历起来却很难。最初,白玉国是住在学校的,仅到了周末才回家。当年出村的道路是崎岖坑洼的土路,出行的工具是自行车,尤其是大雪封山,他经常几个星期回不了家。

  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不会做饭的小伙子来说,几乎是残忍的。学校仅有的“现代化厨具”是一个小电炉子,要么就是农家的大灶。为了能吃饭,他每周末回家都会跟妈妈学技术,可惜做饭技术并没有太大长进,那些年他吃的最多的是炒盐豆子。

  生活的不便可以克服,但心灵的寂寞才是白玉国最难承受的。白天还好,当孩子们都放学回了家,小小的学校也变得空荡,孤独也就如影而至。也在这个期间,他重拾了少年时的爱好石雕和根雕。压力大时,他就搬一把凳子,独自坐在操场上,放飞思绪,以这样的方式缓解压力。

  坚守的苦也只有白玉国自己最清楚。在架子山小学,他是“全能”老师,学校开设的所有科目他一个人担,所有年级他一个人教。白玉国是安全员,那时学校没有围墙,下面是一道大坎子,为了安全,学生到哪,他跟到哪。白玉国是锅炉工,过去学校曾用土办法取暖,一个冬季需要60袋锯末、30桶水,他要一趟趟将锯末和水背进暖池。白玉国还是发明家,他利用废旧桌椅,自制了篮球框、跷跷板等教学道具,为山里孩子增加娱乐方式。

  到了2012年,随着经济发展,偏僻的小山村也逐渐与外界多了沟通。让白玉国高兴的是,社会爱心人士对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在大家的帮助下,学校的围墙建好了,重建了厕所,增加了体育器材和用品、教学硬件设施,小小的学校越来越好。

  从教21年,白玉国教过的孩子早已过百个,正在读大学的也有四五个。有趣的是,如今的学生里不乏“学二代”,白玉国教过他们的父母,现在在教他们。

  提到那些在外面工作的学生,白玉国露出了“老父亲”般的笑容。他就像一位留守的家长,看着教过的孩子长大远走,等待他们回来,与他分享外面的经历。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白玉国朴实、憨厚、务本、求实。在架子山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也在成长着。先后5次年度考核优秀;2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4次获市级和总校级师德标兵;3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1次获秦皇岛市“平民偶像”称号;2014年和2015年分获中国青基会的“烛光奖”和“园丁奖”;20189月,获得河北省最美教师称号;11月,获秦皇岛市“365百姓故事汇”优秀作品展演二等奖。并多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团。自2012年以来,他先后被《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秦皇岛日报》《河北教育》、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河北广播电台、青龙电视台等诸多媒体宣传报道。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在我手中一点一滴建起来的,早已经舍不得。”20多年的坚守,白玉国对学校、对学生有着极深的感情,“只要学校在,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沉下心来做教育,本本分分做老师,是白玉国一生永不改变的誓言。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孔 飞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