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期】“九老”普法队:退休老党员坚持30年下基层普及法律知识
九老普法队.jpg
  “九老”普法队,成立于1983年3月,由宽城满族自治县龙须门镇31名退休干部职工组成,现任队长李树林30多年来,他们进村庄、下学校,普及法律知识、关心下一代成长、帮扶村民脱贫致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夕阳无限好,不畏近黄昏。我们会一直把‘九老普法队’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时刻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树林说。

  队长魏凌云、程英杰荣获全国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队员王景春荣获“河北好人”荣誉称号,“九老”普法队荣获河北省“老干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义务普法老有所学

  “尽管退休了,可我们还是党员,都在党旗下宣过誓,现在国家每月还给我们发工资,难道我们不应该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为乡亲们做点事、为党做点贡献吗!”提到为啥要加入“九老普法队”,今年69岁、第五任队长李树林说。

  上世纪80年代初,龙须门乡社会治安不好,这让离休后回老家生活的魏凌云痛心不已:“我们不能眼看着孩子们不学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老党员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得做点啥。”魏凌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张文奇、张富春、张君安、张希卓、张寿柏、曾少廷、尚宗书和程英杰8位离退休老干部的认可:这些年轻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还是不懂法,那就从普及法律知识入手。

  对于法律,这9位老人都是门外汉。于是,他们就到县司法局去借法律书籍、自费订阅《法制日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遇到不懂的,就找县里有关的法律部门请教。

  “魏凌云是我们第一任普法队长,他有比较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手抖得厉害,写字困难,即使这样,他还记下了50多万字的法律笔记。那会儿经常是他连夜查资料写宣教文章,我帮他誊写。”今年91岁的曾少廷是仍然健在的三位“九老”之一。

  今年84岁的王景春说,“魏老性格倔强,他认准的事一定做到。他不会骑自行车,每次到村里、学校宣讲法律知识、调解民事纠纷,他提前通知我们几点到哪儿会合,然后自己先步行出发,我们这些会骑自行车的后面追他。那会儿全乡有25个自然村、23所中小学,他带领我们把所有的村、中小学都走到了。”

  就这样,在“九老”不辞辛劳、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感召下,短短两年时间,龙须门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改善。1988年省委、省政府将普法队正式命名为“九老普法队”。

  关爱后代老有所乐

  关心下一代成长,培养“四有”新人和合格接班人是“九老普法队”的另一重要任务。

  在普法过程中,老人们首先对全镇中小学校进行走访,详细地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最关心的法律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2001年初,看到“法轮功”邪教组织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危害后,他们连夜撰写了“青少年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主题的讲稿,深入全镇中小学进行专题演讲报告;针对学生沉迷网吧、游戏厅,醉心于网络游戏,他们联合派出所,到学校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2008年,他们在全县率先建立了隔代家长学校,魏凌云、刘克甲等亲自为家长们讲课……

  扶贫脱困老有所为

  在进村普法的过程中,老人们发现有不少家庭还很贫困,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成了“九老普法队”又一个研究课题。经过多次尝试,有养蜂经验的队员王景春老人提出让村民们养蜂,养蜂的好处是成本低、见效快。于是王景春开始到各村各户动员家境贫寒的村民养蜂。

  第一户同意养蜂的是老亮子村的刘树海,当时已经29岁的刘树海因家境困难、没有一技之长还未娶亲,“他同意后,我就开始给他提供蜂种,整整一年时间不时地到他家传授四季养蜂的技术。从1995年的第一箱蜜蜂发展到第二年的5箱,1997年发展到了20箱,收入达到了两万元,他成了村里的富裕户。”刘树海养蜂见了成效,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开始请王景春传授养蜂技术,20年来仅龙须门镇就有150余户村民以养蜂为业。并且很快惠及周围乡镇20多个村,年产值达200余万元,纯收入达100余万元。虽已耄耋之年,王景春依然定期培训养蜂户,无偿提供蜂种。

  “夕阳无限好,不畏近黄昏。我们会一直把‘九老普法队’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时刻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树林说。

  队长魏凌云、程英杰荣获全国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队员王景春荣获“河北好人”荣誉称号,“九老”普法队荣获河北省“老干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吴 迪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