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系列专题
河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1-09-17 09:27:00 来源:河北文明网综合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涵盖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内容,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的提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河北省是非遗大省,目前有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99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数量众多的古老非遗焕发活力,走入现代生活,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河北省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展现新活力。

   

9月6日,在石家庄市栾城区宏远路小学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丝弦演员到学校演出并传授基本知识,让孩子们感受戏曲的魅力,图为学生们在展示自己绘制的扇子脸谱。

  非遗进校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

  

在河北小学,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文化内涵。

  京剧、太极拳、西河大鼓;易水砚、陶埙、铁球......30余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在保定市河北小学现场进行展示、展演,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文化内涵。自2017年起,保定市重点打造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持之以恒、由点到面地在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和技能传习活动,通过展示展演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非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在石家庄市高邑县南岩中心小学,戏曲演员在指导学生学习戏曲动作。

  在石家庄市高邑县南岩乱弹剧团走进高邑县南岩中心小学,为学生们带来生动的戏曲表演课。石家庄市高邑县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推进国家级非遗——南岩乱弹的传播与传承,定期走进当地中小学,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丰富课余生活。南岩乱弹是流传在河北高邑县东、西南岩村一带的传统地方剧种。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亭大鼓进校园活动。

  唐山市乐亭县历史悠久,多个民间文化艺术发源于此,特别是被称为“冀东三支花”的乐亭大鼓、评剧和乐亭皮影。为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乐亭县从谋划发展、制定措施、资金保障、活动开展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让这些民间文化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9月9日,张家口市宣化二中学生在练习舞龙。

  张家口市宣化二中以“阳光大课间”为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融入素质教育中,学校组建了“舞龙”健身运动社团,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舞龙”,增强体质,传承非遗文化。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为了让河北省灿若繁星的非遗项目薪火相传,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中,比如,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种子不断在校园生根、生长,同时推动非遗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 

  

  石家庄市藁城区常安镇耿村将古香古色的建筑格调与耿村故事相结合,进一步突出耿村文化元素。 

  推进创新驱动,增强非遗传承活力

  创新方式、科技赋能,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全新启示。阐释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以“听得见的非遗”“带得走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三种简单、贴近生活的数字化方式,展示非遗、讲好非遗故事。  

石家庄市藁城区常安镇耿村街道两侧的故事图画。

  石家庄市藁城区常安镇耿村被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故事世世代代以口头的形式传承下来,已有600年以上的流传历史。2006年,耿村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村创新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耿村文化元素,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该村对主干道上的农户、商铺进行仿古改建,将古香古色的建筑格调与耿村故事相结合,形成耿村故事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道。如今,走在耿村的街巷中,干净整洁的路面,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处处让人感受到耿村的新变化,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出游的一个好去处。 

 

观州唢呐艺术第五代传承人姚广英指导学生唢呐吹奏技巧。

  在沧州市东光县崔站村“观州唢呐”艺术工作室内,观州唢呐艺术第五代传承人、全国民族乐器唢呐专业十级演奏者姚广英现场为热爱民族古典乐器的学生演示唢呐吹奏技巧,让他们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据了解,2006年5月,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东光县持续加大该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力度,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得到了有机融合,积极培养一批顶尖艺术人才,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

李海花正在通过直播,教授网友面塑制作技艺。

  面塑是一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手艺,为了更好传承这一技艺,唐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面塑传承人李海花借助新媒体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为这项非遗文化赋能,全方面开发与挖掘手工面塑的文化和市场价值,为面塑非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捏、印、掀、刻、切、滚、镶等一系列复杂考究的手法,在短短几分钟内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李海花通过短视频缩短了手艺人和潜在传承人之间的距离,把这些看似遥远的面塑非遗技艺呈现给屏幕的那头。“在直播平台上,平均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并被传播。”李海花介绍说,2019年开通个人直播账号“手工面塑海花”至今,账号粉丝已超过9.1万人。今年5月份,李海花又开始线上直播教学,短短两个月直播场次累计超过75场。在几十秒的短视频里,精美绝伦的面塑作品被消解成了鲜活的制作环节,在零距离的直播对话中,广大网友与非遗传承人展开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学生在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

  多年来,衡水内画艺术吸取各派内画艺术之长,勇于探索求新,形成冀派内画自身的艺术特点。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衡水内画开创了博物馆保护传承模式,并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意见》,我们将在衡水建设内画传承基地,形成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研发、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园区;进一步跨界融合,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提高衡水内画的传承能力和发展水平。”衡水内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衡水市内画艺术院院长王习三说。 

  非遗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代代人的实践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早在2018年,河北省就出台了《关于河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着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其中包括对传统工艺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促进传统工艺保护可持续发展,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内容,以政策保障为非遗传承发展创新保驾护航。

  

小朋友在仔细观看“白龙池西调秧歌”的民间艺人化妆。

  走进百姓生活,促进非遗广泛传播

  《意见》提出,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  

“西回舍拉荒”的民间艺人在表演秧歌。

  由石家庄市平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非遗展演活动在中央统战部旧址李家庄村举行。平山吹歌、北冶抬皇杠、平山武高跷等非遗项目展演,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青县“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哈哈腔”第七代传承人刘宗发(右)在给小学员说戏。

  “哈哈腔”是一种地方戏曲,演出内容以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历史故事为主,在沧州市青县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3年,青县“哈哈腔”第七代传承人——木门店镇扣庄村农民刘宗发创办“哈哈腔”剧团,剧团成员全是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为了让“哈哈腔”得到更好的传承,青县建立“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吸引爱好戏曲的青少年在这里接受老艺人的义务培训,并让他们登台演出,使得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省级非遗项目“火神信俗”的活动现场。

  早上五点半,胜芳古镇里的锣鼓声就响了起来,穿街而过的花会队伍成为老街里流动的风景。这是省级非遗项目“火神信俗”的活动现场。此次“火神信俗”活动是由胜芳乡艺总会(胜芳大会)组织、协调,胜芳各道民间花会自发参与。活动不仅是胜芳人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搭建起了京津冀花会交流的平台,来自京津的数道花会也参与到活动中,与胜芳花会人一起展现技艺、交流心得。近年来,胜芳镇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挖掘、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非遗进校园、走出省市参加展演、举办交流会、网络直播互动等多种形式,实现非遗传承的良性发展,“胜芳元宵灯会”“火神信俗”“中元节盂兰灯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已成为享誉京津冀的品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邢湾镇中学,师生共同习练王其和太极拳。

  在邢台市任泽区邢州湖公园内,每日清晨,王其和太极拳协会的太极拳爱好者们都迎着朝阳进行锻炼。中国太极拳在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其和太极拳属于中国太极拳的七大流派之一。据了解,王其和太极拳协会自成立以来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类社会公益活动40多场次,参与会员上万人次。其中,每年度的全民健身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场均300人以上。同时积极推进“六进”工作,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截至目前,有360多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在开展习练王其和太极拳活动,社区、农村、家庭习练群体更是不计其数。为做好非遗保护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推广普及等工作,为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意见》的出台将极大增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功能和质量水平。在推动非遗融入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将持续推动非遗融入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彰显非遗的当代价值。”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雪芳介绍,河北省将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示传播、节庆民俗、教育实践、研学体验、传习培养,以及创建国家和省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使非遗在发展中传承,实现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真正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责任编辑: 马 婧
  相关稿件
• 河北:传统文化进校园 2021-11-30 09:47:00
• 唐山:感受戏曲魅力 2020-11-24 10:18:00
• 遵化市教育局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020-07-15 15:55:00
• 石家庄:校园戏曲节体验戏曲魅力 2019-06-12 09:40:00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