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河北头条
红色家风故事|氤氲书香铺底色 言传身教传家风
发表时间:2021-09-10 09:06:00 来源:河北日报

  编者按 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塑造着人格、熏陶着性情。以氤氲书香铺底色,以言传身教传家风,是许多教师家庭的真实写照。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他们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用“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成就了无数人的成长成才。可以说,在每名学生的眼中,教师都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而走下讲台,教师博学多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德,也深深影响着家人,浸润着子女的心。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河北日报文明河北版“红色家风故事”推出“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展现教师家庭的好家风、好故事。敬请关注。

  传师德 铸家风 

  杨午 

  在平乡县,有一个小村庄叫贾村。村里有一个胡姓大家庭,“四世家传,一门师表,两万弟子”,74年里,这个家庭连续出了20多位教师。胡清汝被誉为乡村教育的“老黄牛”。

  走进胡清汝家,三个“物件”颇为引人注目:一个是平乡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教育世家”牌匾,一个是中央电视台授予的“最美乡村教师”奖杯,一个是“河北省文明家庭”奖牌。面对清贫的乡村教师生活,胡清汝执着坚守,换来满园桃李芬芳。

  对于胡清汝家庭而言,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他们家,代代相传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德。

  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锜,被当地人尊称为“胡先生”。1945年,读过私塾的胡金锜在村民腾出的两间民房里创办了贾村第一所小学。胡清汝现在还珍藏着爷爷编写的一本《珠算新集》,这本书是胡金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把一些珠算法则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最后编辑成册。

  胡清汝至今仍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答谢,给爷爷行礼,还有不少已经工作的学生来看望他。胡金锜留给家族后辈16个字——“为人至孝、宅心仁厚、诲人不倦、兢兢业业”。胡清汝对此刻骨铭心,“这是我们胡家做人、为师的道德准则。”

  胡清汝的父亲胡庆瑞,从教40年,高中毕业后放弃上大学的梦想,在贾村当了教师。他在村里德高望重,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总理事,也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和父亲一样,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后,就在贾村小学做起了代课教师。开始教书时,胡清汝并没有受过师范专业的培训,但家庭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受父辈熏陶,年轻的他很快跟学生们打成一片。

  胡清汝执教的第一批学生,有几个基础不好。胡清汝就把他们叫到家里,将两张桌子并在一起当课桌,每晚为他们辅导功课。辅导结束,胡清汝再一个个送回家。后来,这个班里走出4名大学生。

  1989年,不少老师辞职下海,发家致富。迫于经济压力,胡清汝也递交了辞职报告。“老师,你别走!老师,你别走!”最后一节课上,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胡清汝最终选择了继续坚守。

  胡清汝教过的班级,都会举行这样的毕业仪式:他为全班同学准备一盘磁带,录下每位学生心中的梦想。医生、教师、科学家、军人……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也成了孩子们探寻未来的新起点。

  2000年,毕业近10年的学生们回到母校,胡清汝拿出当年的磁带放给学生们听。“那时候我说,要上医科大学、做医生。现在,我梦想成真了,这离不开胡老师对我的栽培。”在平乡县医院工作的王晓娟,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激动地流下眼泪。

  如今,贾村小学新建了校园,教室里也配上了多媒体和空调,胡清汝还专门建了一个图书角,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办起读书会。

  2016年,胡清汝发起创立“贾村教育基金会”,带头捐款1万元,给全村优秀高中生、大学生颁发奖学金,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颁发助学金。

  2019年春节期间,胡清汝组织贾村全体村民开展了“贾村首届全民读书朗诵大赛”,全村老人、孩子都争相参加,在村里掀起全民阅读的热潮。去年以来,胡清汝又组织学生和村民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

  在胡清汝的影响下,他的妹妹、堂弟、儿子、女儿先后做了乡村教师。胡清汝的儿子胡树栋是一名80后,他的爱好是美术,一直梦想考一所美术院校,但填报志愿时,胡清汝说服他选择了师范院校。2006年,胡树栋大学毕业,最终入职平乡县第三中学。

  学幼师专业的女儿胡树桧一毕业就在北京寻得了一份幼儿教师工作。一直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她,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回到老家做教师。直到2014年,胡清汝走上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的领奖台,胡树桧与父亲一起接受采访,她才理解了父亲肩上的家族使命。后来,胡树桧回到老家的一所幼儿园工作。

  提起妻子,胡清汝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和自豪。妻子郑玉书是平乡县贾村的一名农村妇女,种地,养牛、鹅、鸡等,都是她一个人张罗。郑玉书常说:“他一点儿不比我清闲,学校的孩子们更需要他,把人家小孩教好,家里活不用干。”

  胡清汝一家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常常主动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村里修路、建学校、修自来水设施,他们家都带头捐款出力。胡清汝家庭还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河北省“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为平乡县委宣传部)

  忠厚家风代代传 

  张之昉 

  我出生在保定市阜平县。阜平是革命老区,包容、忠厚是我家的家风。

  我女儿出生的那年,爷爷92岁。就在女儿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女儿的名字是爷爷起的。爷爷说,娃儿就叫“容容”吧。容,宽容、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爷爷知道自己不能看着他的曾孙女儿健康长大,便把这血脉相传的家风嵌进了她的名字里。让她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包容。

  故乡的土壤是“香甜”的。小时候,我喜欢光着脚在土地上奔跑。我热爱故乡的土地,在这里,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麦田里,我捉过蚱蜢;在田垄上,我绑过白菜、拾过花生。

  我喜欢跟在爷爷后面去地里玩儿。爷爷总是穿着一件浅黄的军褂,深蓝的长裤挽到膝盖上,黑布鞋,黄草帽。

  爷爷说,包容万物的土地是我们的根。那时我还小,听不懂。回过头去看爷爷,爷爷的半张脸隐在草帽下,正弓着身子播种。一会儿他直起身来,掀开草帽擦汗。他指向远方说:“看见没?闺女,这么大的地,这么厚的土,种什么长什么。不管你埋上什么种子都能冒出芽来。这叫什么?这就叫包容万物,记住喽,咱家可不兴吵嘴,有什么事让一让就过去了,这是福气!”

  确实如此,从我记事起,我就没有见过家里的大人红脸,也没听说过他们跟谁家闹矛盾。

  我家并不富裕,父亲只读到中等师范学校。因此,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和妹妹身上,含辛茹苦地供我们上学,希望我们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拼了命的读书,一刻也不敢松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终于考上了师范院校。上学走的那一天,爷爷送我到车站。当我提着行李挤上车的时候,我听见爷爷在后面喊:“老老实实念书!遇事要容人!”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爷爷总是在电话里说家里一切都好,让我不要挂念。末了还补上一句,要老老实实给公家干活,不要耍小聪明,凡事都要为别人着想,要能容人。

  转眼,女儿就要上学了。作为母亲,我一直在她的身后进行鼓励。我想我应该带着女儿去看看老家的大山与土地。去山里吼一吼,感受那种“不攻击,却有抵抗;不争执,却有原则”的大容与大让。

  我希望女儿做这样的一个人:懂得包容、忍让,忠厚、善良,一身正气。

  (作者单位为保定市阜平县照旺台中心小学)

  尊师重教树家风 

  陈丽惠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一直受到“尊师重教”的家风影响。

  母亲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淳朴善良、勤劳干练。我们姐妹几个在年幼懵懂时,母亲便经常给我们讲尊敬师长的故事,如《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我们从中知道了老师的辛苦和尊师重教精神的可贵。

  记得我上中学时,有一次正在写作业,母亲临时有事要出去一会儿,告诉我炉子上有粥,一会儿记着搅拌。我答应后就继续写作业,母亲回来闻见满屋的煳味,赶紧把锅端下来,看我还在那里写作业,就说:“写吧,没事。”

  我原以为要挨一通批评,没想到母亲说:“你忘了这事,说明你全心学习了。古代有王羲之吃饼蘸墨,你今天也算是向前人学习了。”这件事让我始终记忆犹新。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四姐妹中有三人考取了师范院校,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少见的。尊师重教,我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母亲的谆谆教诲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也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们。

  2014年底,母亲身体不好,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转,我们想带她去大医院查查。她说:“等放了寒假吧,这样不耽误你们的教学,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放寒假后,我们带母亲去北京检查,可是太晚了,是癌症晚期。母亲在病床上依然嘱咐我们要以学生和事业为重。病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但她咬着牙说:“我没事,你们去上课吧,有那么多学生等着你们呢!我一定坚持到暑假,不耽误你们的教学。”

  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知道了尊师重教的意义,也理解了身为人师的不易。《吕氏春秋》中讲:“疾学在于师。”谭嗣同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重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也深刻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弘扬尊师重教的美德,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为唐县第一中学)

  坚守三尺讲台 点燃教育火焰 

  李莉 

  优良家风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正确的方向。我和我的很多家人站上讲台、拿起粉笔,走上教育岗位,在我看来,我们传承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家风。

  我的舅爷是一名退休的高中特级教师,曾多次参与教材编订,生前一直告诫我们,在工作中要勤恳、求实、求是。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舅爷出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见证过战争的残酷,也激发起向学向上的心,十几岁就走上讲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舅爷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从教期间,严谨负责、兢兢业业。他的学生、我的母亲曾说:“老舅上课时的板书规矩工整,哪怕是几何解题过程,辅助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舅爷一生清贫、不慕名利,白色的衬衣、黑色的长裤、一双千层底黑布鞋是他的标配。1984年,学校部分骨干教师被调往市中学,舅爷坚决要求留在老家的县级学校,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老师。他的学生从商、从政、从教,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我想,能够点亮许多普通人的命运,这大概就是教育的魅力。

  姑姑谨遵舅爷教诲,成为一位出色的初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她的身上有着一股韧劲儿和执着,在她的世界里,教学永远排在第一位。2019年,49岁的她一如平常在操场陪着学生跑操,忽然脚底一滑摔倒在地,右手很快血肉模糊。被送往医院后,医生从她的手中取出一块石子,缝了5针。她却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工作和学生,又匆忙赶回学校。

  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姑姑把更多精力用在学生和教学上。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她两天时间内完成了网上授课内容的整合和直播的调试。由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她积极调整教学方案,力求还原真实课堂场景;课程结束后,还会及时了解没听课或听课时间不足孩子的情况,确保每位学生不掉队。数十节的直播授课、数百小时的直播沟通答疑,让姑姑很快从一个“直播小白”,成长为游刃有余的“直播老手”。我想,教育有了爱的温度,光芒一定更加璀璨。

  我刚刚走上教学岗位几年,秉承父辈的教导,立志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老师。

  从事教育事业,我是幸福的。第一批学生是寄宿学校的初中生(目前已升入高中),暑假开学时,有位男同学在课堂上双眼通红,看起来心事重重。下课后询问原因,才得知暑假期间他的母亲发生严重车祸,他十分担心母亲的伤情。

  了解情况后,我和学生的父母商量,一有最新的治疗情况将第一时间告知学生。放假时,我也会亲自将孩子送到医院探望他的母亲。值得高兴的是,孩子的母亲经过一系列手术恢复得不错,男孩去年中考超常发挥,考入了理想学校。虽然我们已经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但每逢放假,他依旧会找我谈心,家长在孩子成长和学习方面也会征求我的建议。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一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共产党员,我将用我的知识点亮教育的火焰,用我的爱心为学生理想扬起风帆。

  (作者单位为泊头市第二中学)

  军人风骨浸透家风家训 

  高娇阳 

  好的家风犹如无言的教育、无形的规约、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熏陶心灵、塑造品格。

  2020年底,我入职石家庄市高新区第四小学,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听李立敏老师讲她家的故事,听到最多的要数她公公张梦武的家风故事。

  1963年8月,张梦武怀着一腔报国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磨炼出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品格,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复原后在正定县革委会组织的宣传队工作,投身到建设家乡的事业中。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而有任何优越感,每天一有空就向当地的老党员、老干部虚心请教,谦虚的学习态度一直延续至今。

  半年后,张梦武转到学校工作,1990年到大西帐小学(现为石家庄市高新区第四小学)工作。当时的大西帐小学校舍简陋、师资匮乏、教育理念落后。张梦武深知知识的力量,每每接到家长的退学申请,都会在学校门前站立半天,回家也茶饭不思。他在心里作出一个决定,一定要让全村适龄儿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之后,张梦武开始在课余时间走村入户,面对贫困户的“闭门羹”也从不放弃,想方设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将工作推动下去。看着走进校园的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张梦武内心仿佛重生了一般。

  解决完生源问题,学校简陋的环境又难住了他。一到下雨天,教室外面就是一片泥田,孩子们每一个踉跄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开始一边教学、一边修路,放学后还让家人来帮忙,就这样,一条平整的道路最终直通学校。

  随着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好,一些不正之风开始蔓延。张梦武任小西帐小学校长一职时,有人请客吃饭都被他严厉拒绝,甚至为了不被群众塞东西,只穿没有兜的衣服。直到现在,张梦武都会说,最让他自豪的财富就是两袖清风。这种家风也让张梦武的儿孙在工作中如父亲一样清廉。

  现在张梦武已步入古稀之年,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不忘学党史,每天饭后都会和家人听党史,为家人讲一些革命故事。他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并教育孩子,从洗衣服、洗袜子这些小事开始,不纵容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张梦武的儿媳李立敏老师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临近退休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尽心尽责,只要没课就会埋头钻研课程,她不只按教科书上的知识备课,还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平时,我们也特别喜欢和李老师聊天,每次交流总有收获。渐渐地,她家“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家风就吹进了我们的校园里,老师们纷纷向张梦武老师和李老师学习,坚守教育岗位,认真负责,不抱怨、不放弃。

  (作者单位为石家庄市高新区第四小学)

  爱国如家好家风 

  邢林平 

  2018年3月的一天,二姑思念父亲,唠家常般将一段故事讲给了后辈们。

  爷爷1909年出生在贫穷落后的衡水市冀县(现为冀州区)东兴村,17岁从冀县师范毕业,当上了教师,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不敢公开活动,做党的工作都是夜里走、夜里回。

  一次,爷爷走亲戚路上被日本兵抓住,要看“良民证”。“这个‘邢兰亭’一定是假名!手上没有老茧,一定是八路军!”日本兵当时就要把爷爷捆绑活埋。这时,突然下起暴雨,日本兵只能暂停,如此三次,都没有成功。后来经人指认,说爷爷是个老师,才被释放。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扶贫济困,热爱教育,正直善良。村里谁家有大小纠纷、红白事,都让爷爷帮忙协调、写文书,他都从不推辞。他的一名学生因父亲去世要退学,爷爷出面做工作,最终,这名学生没有辍学,后来还当了老师。

  二姑说,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三天也说不完。

  爷爷为东兴村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有不少人也当了老师。村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有给长辈拜年的习俗,爷爷在世时,每逢过年都要接待许多拜年的客人。那时候二姑很小,从初一到初五,一直跟在爷爷后面迎来送往、跑个不停,忙得都没时间吃饺子,但心里高兴极了。

  我的大伯也是共产党员,参加过冀县的工作队培训,去过不少村做党的工作,常年在外顾不上孩子和家人;大姑和二姑相继考入冀县中学,但都因家庭贫困等原因没有坚持到毕业,不过后来都断断续续当过村里的老师;叔叔曾经参过军,如今年纪大了,在村委会忙前忙后,也像爷爷一样为东兴村的乡亲们服务。

  父亲虽然没读过书,但很有见识,写得一手好字,谁家有事他都会热忱帮忙。父亲从小重视我们的学习,小时候,我家柜子里放得最满的就是书和报纸,我当年选老师作为职业,也是爸爸的决定,现在已经教了22年,我会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好工作,回报社会。

  我们这一辈人多是70后,赶上国家政策好,都上学读了书,工作涉及农工商各行各业,兢兢业业、各有所成。现在,家里的小辈也都到了考大学的年龄,每个家庭都重读书、勤奋斗。

  二姑说,如今党的政策好,咱们都有幸福的生活,家里的人都要听听这些事,了解过去的不易和长辈的经历。

  爷爷时常教育孩子要先做人、后做事,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从他那里,我们继承了爱国如家的良好家风,有这样的家风,我们感到无比荣耀,也应该一代代延续传承。

  (作者单位为衡水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吴 迪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