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联播
隆化创新实施乡村治理互助模式探访
发表时间:2022-10-31 10:50:00 来源:河北日报

  隆化县玉皇庙村志愿者在“孝心饺子宴”上为老人包饺子。 河北日报通讯员任春丽摄

  

  刚从合作社领到分红的隆化县南沟村村民。 河北日报通讯员任春丽摄

  每一个网格既是一个基层治理单元,又是一个生产生活互助组。目前,全县共划分红色微网格10246个,网格服务人员11210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进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解决基层人口管理难、化解矛盾难、风险防范难、服务供给难的问题?

  去年以来,隆化县创新实施基层互助治理模式,创建红色微网格,每一个网格既是一个基层治理单元,又是一个生产生活互助组。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让党员融入群众中,共同学习、共同生产,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身边,让“琐事不出格(网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探索形成一条“过程人人参与、成效人人评价、成果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红色微网格精准服务群众

  “天气逐渐变凉,有的村民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咱们一定谨记用清洁煤替代劣质散煤,安全温暖过冬。”近日,隆化县山湾村网格员宋亚珍在老乡家闲坐聊天,提到冬天取暖话题时,她赶忙顺带普及了一下清洁取暖的相关政策。

  宋亚珍告诉记者,她一般都是利用早晚闲暇时间,在茶余饭后走访农户。在聊家常过程中,传达疫情防控、护林防火、清洁取暖等政策。同时收集户情信息、村民诉求,及时向村委会和乡政府反馈。

  这是隆化县深耕细作的红色微网格缩影。2021年,该县以山湾乡为试点,按照“政治引领、地域相邻、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的原则,以12户为一个治理单元,在每个村以“1户网格员(村组干部或骨干党员)+1户网格管家(村民代表或乡贤能人)+12户基本农户”的模式构建“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

  据介绍,“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命名,结合每家每户生产生活特征,还设立了参考家训。例如,致富能手家庭为“富强之家”,家训为“富不骄奢、强不凌弱”;在读学生家庭为“文明之家”,家训为“文化自信、明识达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把分散的农户进行精细分类管理。”山湾乡党委书记谢宇介绍,通过这种模式既可以培育良好家风,又可以迅速把群众呼声传上去,把利民措施落下来。

  在模式运行中,网格员、网格管家进网格,访民情,既做群众的“收声器”,又成了党的“传话筒”。乡镇党委、政府通过网格“脉络”,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填补了以往因管理“越位”、服务“缺位”导致的干群关系缝隙。

  “我们家今年要建房,符合政策可以申请一块宅基地,网格员了解情况后,第二天就带着乡里工作人员上门办理相关手续。”左道营村村民马显娜说,作为“和谐十二家”大家庭中的一员,明显感觉现在办事更方便了。

  目前,全县共划分红色微网格10246个,网格服务人员11210人。各级党员干部通过网格建设,能够迅速融入群众,第一时间将政策传达到户、将任务落实到人,形成了“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的工作局面。

  把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10月9日,山湾村108位65岁以上老人喜气洋洋地走出家门,共赴“孝心饺子宴”。“这饺子不仅好吃,还特别暖心。”每月逢“9”,如约赴宴,成了87岁的孤寡老人马连厚最盼望的日子之一。

  在“孝心饺子宴”现场,20余名“巾帼志愿者”调馅、擀皮、包饺子,个个干得起劲儿,老人们唠家常、吃饺子,个个笑脸盈盈,小山村散发着浓浓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新风尚。

  “常态组织开展‘孝心饺子宴’‘好媳妇儿’‘最美山湾人’‘传统文化教育’‘乡风文明示范街’等多项文明实践活动,已成为我们培树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山湾村“道德文化促进会”负责人徐国民说。

  如今,隆化县所有村均已组建“道德文化促进会”,负责指导制定并督促落实《村规民约》,培养淳朴民风。“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中的网格员则负责承担促进会的相关联络工作,一方面帮助村民打破陈规陋习,另一方面引领乡村文明新风。

  此外,该县紧扣“爱国守法、文明新风、清洁卫生、团结和睦、勤劳致富”等内容,确定评分项目30个,设定考评小组和监督小组,把点滴善行义举积累汇聚,达到规定分值的农户可到“爱心超市”换取生活用品,让有德者有“得”。

  “通过不间断地组织网络学习、公益实践、典型评选、奖励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感党恩。”隆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媛媛介绍,“善行积德、以德促行”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渐次形成。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不把群众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解决好,就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隆化县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说理委员会”,在“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中设立“说理小组”,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构建社会治理规则体系、解决问题矛盾。

  “邻居马显元家垒完墙后,挡住了流水通道,导致雨水都堵到我家房后,房屋后墙渗漏有坍塌风险。”今年6月,玉皇庙村村民马显录气呼呼地找到“说理小组”组长马玉彬反映问题。马玉彬及时介入,从法律、亲情等多个层面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在说理调解过程中,小组长讲不透、管不住的问题,由“一村一法官”“一乡一律师”“县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等专业力量、法治力量及时介入。

  “这种法理相融的治理模式,让群众‘话’有地说、‘事’有人管、‘理’有人评,让家事纠纷化解在‘家门口’,从源头上预防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发生”。隆化县委办副主任、信访局局长田贵成说。

  据统计,2021年,隆化县信访同比下降80.6%。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县连续13个月保持“零上访”、积案化解“零回流”、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共享式”互助合作助农民增收

  在“一网两会”的潜移默化之下,村风民风逐步改变,干群关系逐步融洽,村民自力更生、诚信经营的意愿明显增强,隆化县顺势组建新型“共享式”农民互助合作社。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今年合作社对接县内大型商超,积极宣传扎扒沟村种植大户张树海的‘大尾巴狼’有机小米,帮他拓宽销售渠道,大大增加了种植收入。”山湾乡盛农合作联社理事长任学智说。

  任学智介绍,合作社采用“生产在家、合作在社,统购统销、统分结合,整合资源、服务到户”的模式,为村民打品牌、搭平台、搞服务。

  社员所需的种子、肥料、牛饲料等生产资料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均由合作社统一对接生产厂家、规模经销商,直接采购,绕过中间商、省去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社员生产经营的土特产品,均由合作社统一包装、打造品牌、对接厂商,保证质量、提高售价,实现了小农户更好对接大市场。

  “我尝试着做了我们村的第一个农家院,制作家乡特色食品,将加工成的饽饽做成礼盒通过合作社进行对外销售,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客户预定。”山湾乡皮匠营村农户谷景霞说,自家的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合作社一面为群众“代言”,一面为厂家“代理”,收取较低的服务费用。“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的网格员作为合作社的“购销服务代办员”,常态参与合作社日常运营服务,由合作社在毛利润中按40%的比例发放奖励补贴。

  同时,合作社还将毛利润的10%作为乡联社管理费,20%作为村合作社的服务费,剩余的30%进行二次分配,其中60%按交易量返还,20%按股分红(村集体占有10%股份),10%为公积金,10%为公益金维持“道德文化促进会”“说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日常运行。

  “村集体有收入,合作社有利润、村民有实惠、网格员有补贴、自治组织有经费,这就为整个‘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互助治理模式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隆化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建文说。

  据统计,2021年,试点乡镇山湾乡3060户社员年直接受益1200余万元,合作社毛利润900余万元,社员年度分红55.44万元,网格员每人可获奖励补贴1万余元;提取公积金27.72万元,用于合作社发展积累;提取公益金27.72万元,用于公益组织活动经费。入股社员家庭仅靠统购统销,每年户均节约生产生活成本2500多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记者 刘冉 陈宝云)



责任编辑: 孔 飞
  相关稿件
• 张家口市下花园区:金秋助农迎丰收 真帮实干暖民心 2022-10-27 10:30:00
• 辛集一教师不幸离世,捐献器官续写人间大爱 2022-10-27 10:22:00
• 河北两地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2022-10-21 10:03:00
• 邯郸:金秋十月丰收忙 2022-10-20 10:49:00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