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_20131012_pic_01%210.jpg
W020191007353601893448.jpg
“漫画”九九重阳节
“漫画”九九重阳节
迎“重阳”河北百位耄耋老人乐享“百叟宴”
10月15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来临之际,河北石家庄西兆通镇的百余位80岁以上的老人乐享“百叟宴”,并收到祝“寿”字,开心地迎接自己的节日。图为参加“百叟宴”的老人们。
未标题-1.jpg
河间市开展重阳节走访慰问及演出系列活动 弘扬传统美德
沧州市社区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
10月15日,沧州市文庙社区活动室内笑声不断,社区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 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社区志愿者陪老人们一起欢乐过节。
乐亭"孝老敬亲 爱在重阳"活动让老年人过上别样节日
未标题-1.jpg
任丘张华绿色家园举行"情系夕阳·与爱同行“爱心敬老活动
邯郸丛台区香椿园社区举办“迎重阳”文艺汇演
10月10日上午,邯郸市丛台区丛西街道香椿园社区在恒隆广场举办“迎重阳”文艺汇演活动,近100余名老年人观看演出。
承德市举办2018承德重阳歌会
本次歌会以“弘扬正能量,共铸中国梦”为主题,尽情歌颂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承德贡献力量。
孝道 中国人的血脉.jpg
中华美德孝.jpg
中国孝 辈辈传.jpg
中国少年 老人之老.jpg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jpg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jpg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吃重阳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登高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吃重阳糕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重阳传说1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传说2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天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制作:河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