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家庭
红色家风故事 | 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发表时间:2022-03-25 10:08:00 来源:河北日报

  我1957年出生,4岁时患上小儿麻痹,落下了终身残疾,读书坚持到了初中毕业。虽然落残的右臂比左臂细一半,手指有些畸形,我却爱上了家中的缝纫机。从最初笨拙地穿针引线,到熟练操作跑直线、挖兜、纳鞋底……我单脚踩着踏板,找到了人生的自信。

  1974年,霸县(现霸州市)第一服装厂招工。我顺利通过企业独设的考试,成为厂里唯一的男缝纫工。8年间,我几乎干遍了服装厂所有工种,技术水平超过好几位老师傅。1982年,我放弃“铁饭碗”,在家里办起服装裁剪培训班,培训班最火的时候,一天有300名学员。

  事业成功,我赢得鲜花和掌声。可其间接触到的一个个残疾学员,却让我萌生转型的想法:不少残疾学员在遇到我之前,因为缺乏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我想,何不专门办一个针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班呢?

  从2004年开始,我的培训学校只招收残疾人,且培训范围逐步扩大,设有盲人按摩、电子商务、服装裁剪、手机维修等十几种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我先后创办了服装公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为残疾人学技术、就业创业保驾护航,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残疾人朋友更有尊严地生活。

  事业成功的背后是妻子刘四霞的默默付出。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理解、支持我的工作,并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家庭重担。多年来,每当我遇到工作上的困难和身心方面的病痛,妻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帮我化解,渡过一次次难关,让我倍感温暖。

  近年来,我的培训学校先后培训4000多名残疾人学员,为他们开辟了缝纫、计算机、按摩、养殖等多种就业渠道。在翻建教学楼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我和妻子依然积极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救灾捐款,跟踪关注毕业后的残疾人就业情况,针对需求给他们赠送电脑、缝纫机、手机维修工具、轮椅等。

  教育管理孩子方面,妻子也承担得更多一些。如今,孩子们已长大成人,长子在部队服役,多次立功受奖;次子在大学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被学校保送读研。

  “之前我一直在部队服役,回家的时间比较短,每次和家里通电话,父亲都会对我的人生方向进行指引。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自强、自尊和自爱,以及放眼未来的眼光。”儿子王者风现在任圣沅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主任,他说,要像我一样投身公益,帮助有需要的人。

  “残疾人公益事业还在路上,永无止境。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我经常这样教育儿子,我和我的家人也会沿着当初的目标一步一步走下去,将这份事业与责任代代相传。(口述/王元顺 执笔/陈正 滕雪叶 王元顺工作单位:廊坊市圣沅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 陈正、滕雪叶工作单位:廊坊日报)



责任编辑: 孔 飞
  相关稿件
• 红色家风故事丨刘鑫军:对党最质朴的爱 2022-03-18 17:21:00
• 红色家风故事丨杨文志:父亲的赤子之心 2022-03-18 17:19:00
• 定兴县:清廉家风沐万家 2022-03-17 10:47:00
• 红色家风故事|魏萍:情系唐尧风云地 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2-03-11 10:06:00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