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3学雷锋在行动 > 身边雷锋故事
赵玉英:“我是白求恩的传人”
发表时间:2023-03-27 09:29:00 来源:河北日报

  “我是白求恩的传人”

  ——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玉英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玉英。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供图

  3月8日10时30分,手术开始了。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导管室内,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丝,在赵玉英的手中缓缓推进,很快到达了患者的心脏位置。

  患者李大亮,56岁,右侧冠状动脉血管中段堵塞。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高速公路”。“道路堵塞”,会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通过X光造影,可以清晰看到,导丝前方血管出现了一条“断头路”,手术来到了最艰难的环节。

  赵玉英全神贯注,根据导丝头端的阻力反馈,一点点调整方向,判断路线。

  20分钟后,导丝终于穿过“断头路”。在导丝指引下,置入球囊扩张血管,两枚支架顺利抵达“目的地”。堵塞的血管,瞬间畅通!

  这样的冠脉介入手术,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玉英每年要做400多台。

  赵玉英的“战场”,不只在手术台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战斗89天;

  参加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

  ……

  从医29年,赵玉英喜欢这样介绍自己:“我是白求恩的传人”。

  为了一颗跳动的心脏

  比起外科手术室的“刀光剑影”,心内科的手术更像“针线活”。

  为了保护这颗跳动的心脏,赵玉英常常要与时间赛跑,在方寸之地“穿针引线”。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积极治疗,仅有7%的人能活到1年以上。

  今年1月,身患此病的宁晋县孙大娘来到和平医院,手里拿着的,还有多家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

  “从发病到入院,已经26天。”其中凶险,赵玉英心知肚明。

  接,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不接,病人的生命可能进入倒计时。

  有人劝她“掂量掂量”。

  “身为医生,我不能把病人推走,我最看不得病患求诊无门。”赵玉英撂下这句话,接下了病人。

  立即给与机械辅助支持,置入主动脉气囊反搏,在科主任汝磊生的带领下,为孙大娘植入支架,对室间隔进行“缝补”……

  “这样的手术,只有一次机会。我们能做的,只有竭尽全力。”赵玉英说。

  3月8日上午,笔者见到了面色红润的孙大娘,“现在我在家能洗衣服,能做饭,对赵主任,心里说不出的感激!”

  至今,和平医院心内科已完成10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封堵治疗,赵玉英全部参与,手术成功率接近100%,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病人眼中的赵玉英,手术做得又快又好,仿佛没有什么能难倒她。

  但身边的同事战友、父母爱人,知道她默默下了多少苦工。

  赵玉英的办公室里,一个大书架上摆满各类心血管领域的中英文书籍。每天阅读,是她保持了20多年的习惯。此外,她还常常观看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讲课和新技术手术直播。

  “像白求恩一样,对技术精益求精,就得努力学、使劲跑。”赵玉英说。

  一次,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胸口压榨性疼痛、心跳加快,这些症状都指向可能患有心梗。但检查后发现,血管并没有堵塞,甲状腺激素指标高。

  “这种症状很少见,患者到底是啥病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赵玉英说了一句:“会不会是甲状腺激素指标高引起的心肌炎?”

  照着这个方向再检查,果不其然。

  “还得是你啊!”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彭育红拍着大腿说。

  为了一句滚烫的誓言

  2020年除夕夜,赵玉英和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告急。手里拿着饺子皮,赵玉英的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停留在电视里的新闻画面上。

  “要是需要你,你就上,家里头,甭担心。”公公黄凤忠是名老党员,他一下子就看出了赵玉英的心事。

  “听您这话,就不是我亲爸。”赵玉英故意撇着嘴,可心里热乎乎的。

  她写下请战书:“在党和国家危难时刻,在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无论哪个身份,我都应义无反顾……”

  赵玉英的父母都90多岁了,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院领导劝她“再想想”。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只是说说!”为了这句滚烫的誓言,赵玉英毅然决然。

  支持归支持,可怎能不担心?大年初一出征前,家人悄悄把一条红秋裤塞进了她的行李箱。

  到达即战斗。

  火神山医院收治的首批50名患者,24名分在赵玉英当主任的感染八科一病区。

  患者郑阿姨不到一个小时尿了6次;90岁的患者尹奶奶,不吃药不吃饭,嘟囔着要回家……

  坐在火神山医院的餐厅里,赵玉英咬着面包,反复思量:除了科学诊疗,还得用心治“心病”。

  建微信群,是赵玉英开出的第一剂“药方”。群里除了医生、护士、患者,还有家属、朋友,共140多号人。

  赵玉英的微信响个不停,凌晨3点还有患者问:“赵主任,我左边鼻孔有血丝,右边没有,怎么办?”

  她像一台永远在线的应答机,一一回复各种提问。

  沟通多了,焦虑少了,病人们越来越配合了。

  发展志愿者,是赵玉英的第二剂“药方”。医护人手紧张,志愿者们相互帮助,很多轻症病人主动帮重症患者递水、喂饭。冷冰冰的传染病房有了笑声,有了活力。

  这是珍藏在赵玉英手机中的一张照片——风雪中,她张开双臂,和患者隔空拥抱。

  2020年2月15日,经过十多天的治疗,第一批4名患者即将出院。

  车门关闭前,他们突然跳了下来,向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

  那一刻,赵玉英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打湿了口罩,流进了嘴里。

  “来,咱们拥抱一下!”几米之外,患者张开怀抱,赵玉英和战友们也张开怀抱……

  在火神山战斗89天,赵玉英所在病区收容病人166例,其中重症危重症54例,圆满完成了“打胜仗零感染”的任务。

  当医疗队从武汉凯旋,搭档彭育红早早等在医院的林荫道上。

  看到赵玉英,她冲过去一把抱起来,“咋瘦成这样了,比走的时候至少轻了20斤,这是吃了多少苦哇!”

  2021年初,石家庄暴发疫情,赵玉英再次写下请战书。

  对赵玉英来说,对党忠诚、不怕牺牲,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出征。

  为了一个宝贵的生命

  2009年,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

  这年6月,中国与加蓬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赵玉英“没想那么多”,第一时间报了名。

  赵玉英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当地人说法语,早在出发前的封闭训练中,她就开始了语言攻关。来到加蓬时,她已经掌握大量常用语,是医疗队里第一个不用翻译,可以直接用法语接诊的医生。

  这里是加蓬最偏远的梅甘博地区,当地百姓常年缺医少药,听说有免费的义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赵玉英平均每天接诊90余人次,“病人太多了,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都给他们看好。”

  这是一次紧急的救助。

  一名孕妇遭遇难产,还是罕见的单足先露,胎儿的一条腿已经娩出。

  没有手术室,没有进行剖宫产的条件,但患者已经筋疲力竭。

  赵玉英一边不停地给患者鼓劲,一边托着胎儿的小脚,同事实施臀位助产。经过两个多小时救治,“哇”,一声响亮的啼哭,胎儿顺利娩出。

  联合行动结束那天,送别的当地百姓排着长龙,竖起大拇指高喊:“中国军人,OK!”

  医者仁心。赵玉英说,敬畏生命、救助生命,是医生的“本能”。

  2022年的一天,快递小哥小朱在派件过程中突然胸口绞痛,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需手术。

  小朱身上没带钱,家属又在外地。没人签字的风险谁承担?万一拖欠费用怎么办?

  赵玉英拍板:“先救人!”

  从小朱进入医院到开通血管,只用了60分钟。因救治及时,小朱的心功能比术前大大改善。

  旅行途中,抢救车祸伤员;社区里,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的年轻人;高铁上,救助烧伤患者……

  救人,赵玉英不分时间地点,只要让她碰上,总是“没想那么多”,只管往上冲。

  为了一个毕生的梦想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84年,一个13岁的小女孩,读到了初一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名叫《纪念白求恩》。

  从那时起,做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成为她毕生的梦想。

  小女孩就是赵玉英。

  她努力学习,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毕业后,来到和平医院工作,一干就是29年。

  追梦路上,有遗憾。她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时光——

  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赵玉英到北京硕博连读,一走就是5年。

  赶上节假日,知道妈妈晚上要回来,孩子就眼巴巴等着。妈妈回来了,他玩到半夜都不肯睡,就怕一睁眼,妈妈又走了。

  “我毕业后刚回去那年,他经常看着我脱口而出‘爸爸’……”说起对儿子的亏欠,赵玉英一次次哽咽。

  追梦路上,有艰辛。刚52岁的她已满头白发——

  在和平医院导管室门口,挂着一排五颜六色的铅衣,这是医生们的“战袍”。

  介入手术中,要借助造影机发射X射线,把病变部位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也意味着,医护人员要长时间“泡”在X射线中。

  为了减少辐射带来的伤害,赵玉英和同事们要穿戴20多斤重的铅衣。铅衣厚重闷热,赶上复杂的手术,几个小时下来,她全身湿透,手术台旁都是一摊汗水。长时间负重站立,她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静脉曲张。

  但就算穿着铅衣,也只能阻挡50%的射线。随便拨开一绺黑发,密密麻麻的白色发根露了出来。

  赵玉英笑笑:“头发白了,染染就行,患者的病不能等。”

  追梦路上,有执着。她是“不下线”的赵主任——

  “赵主任,做了支架能泡温泉吗?”

  “我今天突然心里一下下疼,要去医院吗?”

  ……

  吃过午饭,赵玉英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翻翻“冠心病关爱之家”群,看到有患者提问,赶紧回复。

  几年前,一个病人做完支架植入手术后,一个月没吃药,她听了吓出一身冷汗。

  “心脏病不像感冒,治好就痊愈了,从预防到治疗再到预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于是,赵玉英建起一个个微信群,让病人有疑惑能随时找到她。

  现在,6个微信群1200多名病友,每天都有人呼叫“赵主任”。

  近几年,赵玉英在患者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在同行中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民营医院“盯”上她,想用高年薪把她挖走,有些院校也想把她作为特殊人才引进。

  赵玉英都果断拒绝。

  团队里的年轻人常听她这样说:“我个人的成长,是党和人民军队长期培养的结果。我愿意一辈子当人民军医,为党分忧,为民解困。”

  这,就是燕赵楷模赵玉英!

  这,就是新时代白求恩的传人赵玉英!(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吕若汐 通讯员 张彬楠)



责任编辑: 孔 飞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