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期】赵景轩:义务守园二十年 浓浓真情住心间
7.赵景轩.png
走进新县镇大堤东村刘格平纪念馆,大门正对的刘格平墓肃穆庄严,两边的松树默然高耸,苍翠挺拔。几个展厅与墓地之间的空地上打扫得干净整洁。个身形瘦削的老人此时正在园中忙碌,浇花、锄草、修剪树木,他,就是刘格平纪念馆的守墓人——赵景轩。老人在陵园内已待了整整20年,对他来说,刘格平纪念馆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慰藉和依托。

  

  赵景轩,男,75岁,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赵石桥村村民。

  走进新县镇大堤东村刘格平纪念馆,大门正对的刘格平墓肃穆庄严,两边的松树默然高耸,苍翠挺拔。几个展厅与墓地之间的空地上打扫得干净整洁。展厅前面的一丛丛月季,虽然花期稍过,但依然是五颜六色,丰姿卓然,仿佛诉说着烈士生前岁月峥嵘,功绩斐然。墓地的南边俨然是一个小型花园,面积虽然不大,种着蝴蝶兰、月季、香椿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打理得错落有致,修剪得整整齐齐,浇灌得郁郁葱葱。一个身形瘦削的老人此时正在园中忙碌,浇花、锄草、修剪树木,他,就是刘格平纪念馆的守墓人——赵景轩。老人在陵园内已待了整整20年,对他来说,刘格平纪念馆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慰藉和依托。

  75岁的赵景轩是新县镇赵石桥村人,父亲赵玉堂1904年出生,与革命先辈刘格平同年,两人颇有渊源。赵玉堂当年虽未正式参加革命,但在与刘格平长期交往中,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和鼓舞,自愿担当起义务通讯员,经常帮刘格平组织开会、张贴标语、传递信息。在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担任了赵石桥村第一任村支部书记。他经常给儿女们讲述刘格平的革命事迹,讲述刘格平当时怎样带领贫苦人与旧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抗争。就这样,在赵景轩的心目中,渐渐树立起刘格平无私无畏的的光辉形象,对这位革命先驱充满了深深的仰慕和崇敬,也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

  1960年,18岁的赵景轩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1964年退伍回到家中,22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怀着对格平老人深深的情感,他主动要求来到陵园担当义务守园人,这一守就是20年。20年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老赵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打理陵园的每一株花木,认真清扫园内的每一处角落,仔细拂去墓碑上的每一粒灰尘,不时擦拭展厅内每一副图片和陈列品,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园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当下雨天,他就寸步不离地守护在陵园里,看到哪儿有漏水或坍塌,就进行及时地处理,生怕毁坏园内的每一件物品。在他的精心打理守护下,刘格平纪念馆总是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引领来访的游客祭扫陵墓、缅怀先烈。近年来经过新县镇政府和大堤东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刘格平纪念馆面积逐渐扩大,教育功能不断增强,名气也越来越响,刘格平纪念馆已成为该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访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来自附近的村镇,有的来自山西、宁夏,有学生、有干部,也有军人,不管是他们来自哪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行业,老赵都热情接待,认真讲解,他想让所有的参观者了解刘格平,记住刘格平,他要让格平精神在人们心里扎根、发芽、开出最灿烂的花。有时他有事不在园中,但只要一个电话,听说有人要到园内参观,他就会兴冲冲地赶过来。从赵石桥的家到陵园仅三里地,20年间他竟骑坏了4辆自行车、3个三轮车。

  尤其是对待那些学生,那些孩子,他更是满怀欣喜地接待。因为他觉得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他们能通过参观陵园,缅怀先烈,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将来以满腔热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看到那些来过陵园的孩子,后来成为了大学生,有的考上了研究生,走上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各行各业的带头人,他都感到自豪和欣慰。一个名叫王惠新的孩子打电话告诉他,通过来陵园参观,思想和学习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他开心地笑了。他并没有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相反,他认为,陵园带给了他太多的感动。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今年春天盐山孟店中学的校长带领200多名学生,徒步20多里地来到刘格平纪念馆参观,那些孩子认真听讲解,看图片,记事迹,写感想。到了中午,怕给老人添麻烦,不肯让他准备开水,自己到外面买来了食物和水。他们那稚气未脱的容颜、风尘仆仆的身影、虔诚崇敬的心情,深深感染了老赵,他觉得格平精神定能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身上得到传承。

  十年前的一天,他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刘格平的事迹,突然感到头疼得厉害,马上被送到孟村县医院进行检查,结果竟是后脑长了一个脑瘤,家人十分担心,又到沧州进一步检查,确诊肿瘤为良性,经过治疗得到治愈,可谓有惊无险。老人开玩笑说是格平老爷子在保佑他。出院后他再次来到陵园,继续他的“工作”。

  在他的心目中刘格平纪念馆是一片圣土,不容亵渎。农历的一、九是大堤东村赶集的日子,每逢赶集,陵园门前也就跟着热闹起来。人多事就杂,难免会发生吵架拌嘴,甚至打架斗殴的事。遇到这种事,老赵可是坚决不允许,他马上上前协调劝解、进行阻止。在他看来,污言浊行,亵渎了陵园的神圣,搅扰了革命先辈的清静,是对先辈的冒犯和不敬。

  让他自豪的是,他有一个“红色家庭”,两个姐姐和一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家人对他看管陵园,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和支持。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园内的树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鲜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发,一转眼就是20个春秋。20年,弹指一挥,岁月的风霜已染白鬓发,腿疼的毛病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的身体,但他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没提过一点要求,没要过一分报酬,没争过一份待遇。人们总笑他“傻”,但老赵说:“我不是傻,我什么都不缺,要什么待遇?格平老人当年搞革命的时候,脑袋别腰带上连死都不怕,我做这些算什么。”老赵希望人们常来纪念馆参观,常来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也愿意给大家讲格平老人的革命故事,他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格平老人的这种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他用一颗执着的心为自己守护着这片精神家园,为党和人民守护着这块红色革命圣地。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杨计品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