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期】杜西武:助人为乐献爱心
白金文.jpg
今年66岁的杜西武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甘做当代“雷锋”,坚持40余年义务为人们理发,多年义务维护学校安全,杜西武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大家开心。”“这些工具永远为人们提供使用,当我干不动了,就指导他们自己干。学校和学生安全是我最牵挂的大事,以后我想建一个‘学生安全服务站”,学生有什么事都可以来这说说,我会尽量帮助解决。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乡亲们养育我长大成人,我要报答他们,多为他们做事”—一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甘做当代“雷锋”,坚持40余年义务为人们理发,多年义务维护学校安全,他就是固安县马庄镇中学退休教师杜西武。

  今年66岁的杜西武,2008年从马庄镇中学退休后,就在学校附近安了“家”。说是家,除了一些生活用具在里屋,从门口到外屋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活动中心。门口的椅子是给前来理发的人准备的,旁边桌子上摆放着一套理发用具。那边的几张有些破旧的沙发是为晚上秧歌队表演间隙供大家休息的。进屋就能看到鼓、锣、音箱等放在显眼的位置,这就是杜西武的“家”。

  杜老师第一次对理发产生兴趣,缘于40多年前哥哥拿回家的一把手动推子。当时,他觉得新鲜,就用这把推子给家人理了发。后来邻居、亲戚不少人知道他会理发,便上门找他理发。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提高自己的理发水平,每次外出他都会在理发店里坐坐“偷艺”,看理发师是怎么理发的,反复揣摩。后来知道杜西武理发不收费的人越来越多,找来的人也多了,他干脆就在家门口摆上一张椅子,手动推子、电动推子、刮胡刀等理发用具一应俱全,只要有人需要他理发,从不推脱。

  10多年前,杜西武听说马南村有一位叫刘世贤的老人,因病卧床行动不便,他就主动上门为老人理发,每月去一次,坚持了整整10年,刘世贤老人和家人都很感动,说了不知多少感谢的话,直到老人去世。

  许多年前,杜西武就准备了一把特别用途的推子,这把推子是专为去世的人理发用。老人去世后,家人都希望逝者容颜好看一点,要给逝者理理发。这样的活理发店不接,但是杜西武却有求必应,伺候过的逝者不知有多少了,从没误过事。这40多年了,杜西武为数不清的人理过发,光是手动推子就用坏了10多把,电推子也用过了6、7把。

  在他的住室前,每天都放着一个“百宝箱”,里面有理发工具、维修工具、针线包、娱乐用的象棋、纸牌等,旁边有桌椅、暖壶和水杯。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为民服务的“资本”,更是他倾注爱心的快乐港湾。

  退休后的杜西武,还时刻牵挂着他工作过的学校和学生们的安全,主动要求担任学校安全员。凭着他在群众中的威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一次次为学校和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排忧解难。

  2010年冬季的一天下午,学校还在上课,校门口停了两辆轿车,从车上下来6、7个20岁左右的男子,一个个情绪激动、拿刀动杖。杜老师觉得情况不对,马上来到学校门口,用身体挡住其中带头的那个人。原来,他们是来学校打架的,缘于其中一个人的妹妹和同学发生了口角。杜西武了解情况后,马上对其进行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在杜西武的劝说下,避免了一次打架事件的发生。

  杜老师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年谁都知道在他这儿能补车胎、打气,赶上下雨还有雨伞或雨衣,帮忙打电话更是平常事。

  “当老师是我儿时的梦,现在实现了,要当一辈子好老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一一他以挚爱与教育结缘,以勤奋点亮教育人生。

  1975年,杜西武在本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这个萌芽于儿时、而且随着成长越来越浓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当他踏进学校这个神圣殿堂那一刻,就发奋要当一名好教师。工作中,他全身心投入,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取得新成绩。

  1978年,他应招当了一名中学教师,1981年考入廊坊教育学院物理专业深造,毕业后分配到马庄镇中学任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敬业、精业、勤奋、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连年取得优异成绩,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优秀班级”,受到学生、学生家长的崇敬和社会广泛赞誉,为“人民教师”争了光。他个人十余次获得市、县级“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3次受到政府“记功”嘉奖。

  “任何地方都可以当课堂,只要学生需要,我就有认真教育他们的义务。”——他用一生的守候教书育人奉献了无私的爱。

  从1984年开始,每个周日、节假日,杜西武都不得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邻里的孩子们纷纷向他求教,只要有学生找他求学,他就会很兴奋,他觉得自己被学生认可尊敬是多么幸福!学生在自己的教育指导下进步成长,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前些年,他在家里办起了义务辅导班,每天晚上给学生辅导补课。学生有进步,家长很满意,都感激杜老师。

  “一个人快乐不叫快乐,大家都快乐才是真快乐。”——他把爱升华,把快乐扩散到每一个人。杜西武的两个儿子多次想把父母接到廊坊一起生活,让他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却说:“家乡人们需要我,我觉得生活更有价值,更快乐幸福。”

  2013年6月,杜西武捡来了一个鼓,别人又找来了锣和音箱等,这就组成了一个锡鼓队,为前来娱乐的人们服务。后来在他的组织下成立了秧歌队。

  目前杜西武的秧歌队有20多人,这群人中还有一些身患疾病的老年人,每晚大家凑在一起活动特开心。

  杜西武的热情与奉献感染了周围的人们,一些文艺爱好者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带来乐器,有的带来广场舞蹈队,电影放映队和文艺节目演出队也来奏热闹,在杜老师住所门前小广场,一到晚上音乐欢快,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距成灰泪始干”。说到以后的日子,杜西武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大家开心。”“这些工具永远为人们提供使用,当我干不动了,就指导他们自己干。学校和学生安全是我最牵挂的大事,以后我想建一个‘学生安全服务站”,学生有什么事都可以来这说说,我会尽量帮助解决。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杨计品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