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期】杨保新:棉田里的“育种魔术师”
杨保新照片.jpg
杨保新,邯郸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他扎根土地23载,与棉花为伴,以育种为生,他就像棉田里的“育种魔术师”,用实干换来科研收获,以执着谱写丰收之歌。

  杨保新,男,邯郸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他扎根土地23载,与棉花为伴,以育种为生,他就像棉田里的“育种魔术师”,用实干换来科研收获,以执着谱写丰收之歌。

  建立病圃、自创公式,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2000年,我省棉花黄萎病灾害严重。黄萎病、枯萎病是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俗称棉花癌症。他决心必须攻克难关,培育出高抗黄萎病、枯萎病的新品种。

  培育抗病性品种,难点在于对新品系进行抗病性筛选。如何能更简便有效地进行抗病性筛选?杨保新查阅大量资料、东奔西跑请教专家,结论均是建立一个高效多小种病菌的综合性病圃。

  带上一杯水,揣上几个烧饼,不停脚地坐车,杨保新开始了搜集枯萎病、黄萎病病菌的征程。科研经费不足,就自己掏钱;交通不便,就在火车、汽车、三轮车甚至步行间切换;上厕所耽误行程,那就尽量不喝水……3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8个省份的黄河流域棉区,2003年综合病圃终于建成。

  病圃让抗病性筛选变得更为简便。在病圃里,抗病性强的品种青枝绿叶、长势稳健,抗病性差的品种则凸显不同程度的病态。通过田间观察,就可以迅速选定抗病性强的品种重点培育,选育目标性更强,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2006年,杨保新培育出耐黄萎病的邯郸885。随后他乘胜追击,从邯棉646、邯6402再到邯棉6101,他培育的棉种抗病性逐步提高,邯棉6101已具有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的效果。同时,棉花适应性也得以改善,实现了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有机结合,纤维品质均超过了国家Ⅱ型优质棉标准。

  为筛选综合性高的棉花品种,他发明了“一种棉花种子耐盐性筛选方法”,去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发明的“一种棉花品系的结构性综合评价选育方法”,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长”在棉田攻坚克难,为社会增收50多亿元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的美国转基因抗虫棉都是小桃棉花,尽管抗病性强,但是人工摘花费时费力,产量低,品质差。市场呼唤高品质的大桃抗虫棉。

  市场有需求,育种就得跟上,杨保新决定培育大桃抗虫棉。然而,转基因棉花育种在我国尚无经验借鉴,通过传统育种方法能否育成抗虫品种尚未可知,更何况大桃抗虫棉。

  为了潜心培育,杨保新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周末、节假日。杂交关键期他经常凌晨4时起床,骑摩托车先去几十公里外的肥乡、邱县等大桃棉花基地取花粉,再回到试验基地做杂交,还要随时做好记录,如此每天都要忙到半夜,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他们在海南岛开辟了一块试验基地。每年10月在北方收了棉花后就赶紧拿到海南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的种子带回来播种,一年收两季棉花,专业术语叫做“南繁加代”。

  就这样,经过8年的南繁北育,大桃转基因抗虫棉邯郸109育成了!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抗虫棉区试验,产量连年位居第一,品质好,易采摘,还将亩产量提高20%左右,在省内外棉区推广面积合计达2000多万亩。此后,他又培育出邯棉802,并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抗棉铃虫、优质、高产、早熟不早衰,填补了河北省既抗棉铃虫又抗盲蝽象还耐盐碱的棉种空白,深受市场欢迎。

  23年的潜心钻研,杨保新收获满满。育成邯郸109、邯棉802、邯218等9个国、省审品种,其中,邯郸284是我国第一个国产国审的抗虫棉新品种,填补了我省Ⅱ型优质棉品种的空白;邯郸109产量超过杂交棉品种……棉花品种累计推广4500多万亩,为社会增收50多亿元。



稿件来源: 河北文明网 编辑:孔 飞
李聪照片.jpg 伊丽娟免冠照.jpg 蔡常颖证件照.jpg 刘明证件照.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111359.jpg 证件照.jpg 曹彬证件照.jpg 韩瑞平证件照.png 张林杰证件照.png 霍智勇证件照.png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12015772号